秦皇岛:老年人消费 别相信那些没谱的事
“3·15”前夕本报发出维权征集令后,收到很多市民发来的维权信息,其中保健品和收藏品投诉成为老年人投诉的“重灾区”,让无数老人的退休金“打水漂”。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老人,通过骗子给老人洗脑真实事例,给广大老年朋友提个醒儿。
越吃越难受的“降糖药”
“这药是骗人的,我的钱算是白搭了!”陈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她花费1900元钱买的降血糖药物没有效果,吃了后还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去年陈女士在好友介绍下,得知和于泰牌辅助降血糖片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她说:“我朋友也有糖尿病,她去年听讲座领了一本书,那书写得可好了,让你不得不信。”陈女士的朋友将这本“好得不得了”的书借给陈女士,陈女士按照上面的电话打过去,买了药。“当时卖药给我的人信誓旦旦地说这药有疗效,但是我吃了以后,按时量血糖,一点儿都没降,反而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陈女士说,等她再打电话给她朋友,才知道这位朋友在服用这个“降糖药”后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严重得住院治疗了。
根据讲座上发放的书,记者拨通了一个电话,当记者询问这种降血糖药物是否有效时,对方十分肯定地回答有效,并且在交谈过程中多次承诺“这药能够根治糖尿病。”
有这么厉害的药吗?这个“降糖药”到底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呢?随后,记者根据这款降血糖片包装上标明的国食健字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进行查询,发现这款降血糖片属于国产保健食品类别,在该保健食品的包装上,也明确标明“保健食品”的字样,但是销售人员却称该食品为“药”。此外,记者在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政务网公告的信息发现,这个品牌的降血糖片曾因为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和保证、非药品宣传药品功效、利用消费者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做证明等原因,被列入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第5期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公告名单。
得知这个消息,陈女士难过地说:“我得糖尿病以来,家里的钱都搭进去,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买了药,现在却和我说这根本不是药。”针对类似陈女士这种案例,记者拨打了12315电话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因为这家保健食品的生产厂家不在秦皇岛本地,所举办的讲座也没有固定商铺,只是流动性的讲座,而且陈女士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他们是无法受理和解决的。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庞仕斌提醒,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保健品是不能当做药物来卖的,但是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商品时,一定要保留例如电话录音之类的物证,有了物证,才可以作为维权的证据。
没有人回收的“收藏品”
去年年底,家住市区70多岁的黄先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工作人员,正在举办感恩大回馈活动,黄先生被幸运抽中,可以以2000多元的价格获得一套限量发售的猴年金币,这套藏品将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没过几天,对方就将“收藏品”快递寄到老人家里,老人查收后当场支付2000多元。随后,老人再次接到自称“中国收藏家协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说今年后这套金币升值后值1万多元,他们会对升值的藏品进行回收。后来老人多次电话联系对方咨询藏品升值的事,但对方始终不接电话。3月21日,记者根据老人提供的电话打过去时,发现此号码已被注销。记者在网上通过搜索中国收藏家协会官方网站查询电话号码,并打电话核实,对方称从来没有举办过类似活动,这些都是骗人的。这名工作人员一再提醒市民千万不要上当。
记者咨询收藏界人士了解到,正规藏品都应有发行单位和相关证明,而老人买的这套“收藏品”无任何手续,属“三无藏品”。随后记者联系到市消费者协会,消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类跨地区的投诉很难维权,而且现在只有对方的一个电话号码,双方没有交易凭证,更是难上加难。市消协工作人员提醒,电话推销人员经常利用老年人防备心理较低进行诈骗,因此在涉及金钱交易、特别是投资时,老年人一定要谨慎,多听亲人意见,注意保存交易凭证等相关证据,发现被骗应及时报案。